编者按:喜迎党代会,奋力创一流。自上次党代会以来,校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和历次全会精神,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在铸魂育人中不断激发活力,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凝聚合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全校上下喜迎中国共产党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之际,特推出“喜迎党代会·奋力创一流”主题巡礼,全面展示学校改革发展历程,进一步凝聚力量、鼓舞士气。今天推出《中医药科学院:守正创新 传承发展 科学探索 共享未来》。
守正创新 传承发展 科学探索 共享未来
中医药科学院前身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科研实验中心与实验动物中心,2019年9月17日正式更名,成立中医药科学院。中医药科学院紧扣学校转型发展需要,承担科学研究和科研服务双重职能。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以来,中医药科学院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围绕中心工作,一体推进党建引领、人才建设、科学研究、科研服务和研究生培养,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加强思想建设,完善组织构架,持续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巩固。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四个意识”更加牢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自觉,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显著提升。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定期组织专题学习培训、党课教育、主题党日活动。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讲授专题党课,组织观看学习视频,强化理论武装。
坚持把加强学院党组织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完善组织架构,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召开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两委”委员。把支部建在团队上,10个党支部根据换届工作程序,严密组织,顺利完成换届选举工作。
通过创新党建工作体系,遵循党建与业务融合思路,开展“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活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五年来,获批省级样板党支部1个、“河南省优秀教师”2人、“河南省优秀党员”2名等多项省级先进集体和个人荣誉。
坚决执行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始终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置于工作全局的突出位置,作为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抓手。领导班子带头签署《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书》,每年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各支部书记递交责任书,层层传导压紧压实主体责任,部署全面从严工作。重视廉洁教育,增强自律防腐意识。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内法规、举办警示教育大会、参观廉政教育基地等活动,让党员干部从反面典型中汲取教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主题教育动员会

河南省委党校杨伟民教授专题党课《深刻领悟“两个确立” 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校党委委员、副校长苗明三专题党课《对标高质量考核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张振强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医药科学院党委换届大会

递交责任书

获批第二批“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河南省优秀教师

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
二、坚持引育并举,狠抓人才建设,夯实学院发展根基。
“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是我省十大战略之首。中医药科学院发展,人才建设是第一要务,人才是推动中医药科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学院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育用留”,把“实际需求”作为关键因素,把“能力提升”作为重要任务,把“人岗匹配”作为基本原则,把“强化保障”作为主要手段。近年,学院根据实际需求引进和培养人才57人,分别签约学校仲景领军人才8人、优秀学者2人、骨干学者5人、客座教授1人、青年学者A类15人和B类13人。获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岐黄学者4人(含首席科学家1人),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人,中原学者2人,中原领军人才2人,中原青年拔尖人才2人,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1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17人,河南省特聘教授2人,河南特聘研究员1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河南省优秀青年3人。

长江学者、岐黄学者(首席科学家)李建生

中原学者、岐黄学者苗明三

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徐江雁
三、强化科研管理,促进科研产出,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研究是中医药科学院的重要任务,领导班子认真研究,系统谋划科研工作,做好顶层设计,推进科学研究工作走深走实。
为进一步加强科研管理,中医药科学院修订了科研考核、科研绩效分配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有组织地进行科学研究活动,不断提升科研产出。五年来,中医药科学院获批各级各类纵向项目44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0项,总计划经费1.4亿元。签订横向、校企合作项目110项,合同经费8249.4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236篇,其中SCI论文475篇,2024年SCI论文数量、质量实现突破,其中IF≥10分SCI 3篇,Cell子刊收录1篇。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入选爱思唯尔2023“中国高被引学者”和2024年知网最具有影响力学者榜单2人,入选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9人。获各级各类成果奖72项,其中省部级奖励20项,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2024年获第二届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银奖各1项,实现我校金奖零突破。授权发明专利73项。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3个,并与企业签订技术转让合同,合同经费共5200万元。积极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为我校高质量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注入新动力。



举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系列论证会

2024年度发表SCI高质量论文及高影响力学者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证书

荣获第二届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银奖

与马来西亚管理与科学大学(MSU)合作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

与法国中国中医药中心国际整合医学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四、强化平台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科研实力与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紧紧围绕学校重点工作,落实科研兴校、人才兴校理念,大力整合科研资源,组建了10个研究团队,实验室总面积超5000m2,仪器设备总值约1.15亿元。获批建设省部级平台23个,其中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学科均具有协同创新中心布局,开启三学科三协同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新局面。
组建了电镜中心、医学平台、药学平台、实验动物中心4个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机制创新、人才招募、加大投入和专兼职结合等实践探索,致力于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技术队伍。新建动物实验中心面积达5600多平方米,已于2022年投入使用。中医药科学院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经费1861万,为4个公共平台购置了透射电子显微镜、3D超薄切片机、研究级倒置光镜及分析成像系统、高分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等科研人员亟须的高精尖大型科研仪器,极大地改善了公共平台科研“硬件”,更好地为校内外提供实验动物技术、电镜技术和医药研究技术等服务。
为推进科研实验室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率先在省内高校进行科研实验室第三方考核评估工作,形成了评估报告,通过考核领导小组及校长办公会审议。相继起草了《河南中医药大学研实验用房有偿使用办法(试行)》《河南中医药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河南中医药大学科研实验室重塑重构方案》《河南中医药大学科研实验室目标任务考核办法》等,通过校长办公会审议。校内第一批科研实验室重塑重构方案通过校长办公会审议。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重要决策,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河南省委、省政府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工作部署,全面加快中医药振兴发展和中医药强省建设,并为高标准高质量开好全省中医药强省大会建言献策,中医药科学院牵头组建了河南中医科研机构及平台优化重组课题组,通过省内外走访调研等,形成了河南省中医药科学院组建的可行性报告和初步建设方案,于2023年9月22日向“河南中医药强省战略计划书编制”和“河南中医科研机构与平台优化重组建议方案”专家论证会进行了汇报,得到了与会专家一致好评。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文件
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中医药科学院构建了全过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在研究生培养各方面工作均取得新进展。
中医药科学院共有研究生导师52人,其中博导19人。于2020年9月首次招生,目前共有在校研究生17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0人。现有两届毕业生毕业63人,已全部就业。获得省级优秀毕业生2人、校级优秀毕业生4人,考取博士研究生3人。其中李嫚同学成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公派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吴梦迪同学成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公派赴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中医药科学院优秀毕业生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比利时留学资格证书

中医药科学院优秀毕业生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英国留学资格证书

河南省优秀毕业生

河南省三好学生
中医药科学院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全体党员干部的不懈努力和全院教职工生的团结奋斗下,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未来,将紧紧围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发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奋力开创科研新局面,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