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 奋力创一流丨​医学院:打造融合型党建新模式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二十九)

发布时间:2025-02-21   消息来源:医学院

编者按:喜迎党代会,奋力创一流。自上次党代会以来,校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和历次全会精神,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在铸魂育人中不断激发活力,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凝聚合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全校上下喜迎中国共产党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之际,特推出“喜迎党代会·奋力创一流”主题巡礼,全面展示学校改革发展历程,进一步凝聚力量、鼓舞士气。今天推出《医学院:打造融合型党建新模式 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融合型党建新模式 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


自学校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河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业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精准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要求。学院坚持党建引领凝聚人心,全体师生齐心协力谋求发展,全力打造融合型党建新模式,持续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医学院基本情况

河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建校时唯一院系——中医系,2002年更名基础医学院,2021年3月由基础医学院(仲景学院)分设。

学院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三个一级学科,承担全校西医类基础课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实验教学等任务。设有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医学免疫学教研室、病原生物学教研室、预防医学教研室、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教研室、生理学教研室、临床药理学教研室、临床生物化学教研室、教学实验中心、科研实验中心、人体科学馆等13个业务科室,以及党政办公室、教学办公室、科研办公室、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和分团委等职能科室。学院新获批硕士专业——公共卫生。



新获批硕士专业-公共卫生


学院目前共有139人,其中博士78人,占比56.8%,硕士52人,占比37.4%;正高20人,副高29人,高级职称占比35.3%。硕士研究生导师人数38人,博士研究生导师人数5人。学院拥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中原教育教学领军人才1人,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河南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优秀工匠人才1人,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5人,河南省教学名师5人,省级、厅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0人,省青年骨干教师12人,“仲景教学名师”“仲景青年教学名师”10人,“仲景骨干学者”“仲景青年学者”7人。

二、融合型党建引领发展成效

(一)坚持“两化一创”建设,树立标杆典范

学院通过“四精五微”融合型党建平台,做强党建引领思想,团结聚力促发展。2017年,教学实验中心与人体科学馆党支部被评为省级“优秀基层党组织”,2019年被评为省级“样板党支部”。2023年,病理学与中西结合联合党支部被评为省级“样板党支部”。期间,本科生第一、第二、第三党支部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党支部等4个党支部先后被校党委确定为“样板党支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党支部入选学校“双带头人”工作室。



省级样板支部


(二)强化思想引领,涌现先进典型

学院始终秉承立德树人理念,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师生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建设,先后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1人获得“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3人次获得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文明教师”称号,1人获得“河南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优秀工会工作者”称号,1人获得“河南省教科文卫体系统女职工先进个人”称号,1人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优秀教育管理人才”,厅级荣誉3项,18人次获得校级“文明教师”称号。获批河南省教科文卫体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1个,已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富有活力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三)团结聚力谋发展,提升办学能力

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先后获评河南省高校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和确定为“全省高校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

教育教学与专业建设:学院现有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和医学实验技术专业等4个本科专业。其中,预防医学专业为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河南省特色专业、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临床医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为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学院获得省级教学立项1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一流课程19项;主编、副主编规划教材32部,发表教改论文57篇;获河南省教学技能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中原英才计划(育才系列)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河南省教学名师5人。



省教学成果4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全国及省级教学名师



省本科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获奖



主编十四五规划教材


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学院获得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子课题立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2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立项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67项,厅局级科研项目立项56项,横向课题35项;科技成果转化5项;获科研奖励81项;国家授权专利45项;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68篇,被SCI、EI收录137篇;主编学术专著53部,省级工程中心4个,校企研发中心5个。学科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拥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和交叉学科1个。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校企合作研发中心



省级重点学科和交叉学科


人才培养质量与成效

医学院始终将育人成效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远志杯”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竞赛中先后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省级奖项11项。学院拥有省级辅导员名师工作室1个,1人获“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近三年,学生平均就业率高于92%,平均读研率高于61%,位列学校前茅。



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



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奖)



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总决赛金奖



省级辅导员名师工作室


社会服务方面:作为未来医疗工作者的培养摇篮,医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服务社会工作,培养学生“医者仁心”道德情怀。疫情期间,学院师生近100人次参与校内抗疫核酸检测工作,2018级预防医学专业优秀实习生群体荣获河南省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工作先进群体。学院始终深耕农村医疗健康,每年都组织医疗服务团队到偏远山区医疗工作。近三年来,我院师生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工作,积极组织服务基层三下乡活动,2023年医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中获得校级优秀组织单位。2024年,我院2021级预防医学本科班吴美云同学实习途中挺身而出拯救昏迷老人,被央视、共青团中央等权威媒体转载报道,2021级预防医学本科班也获得年度省级“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学院2024年度的“三下乡”社会实践纪录片《行走卢氏,执笔画卷》项目表现突出,成功入选“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成果案例”。该项目从全国数百所高校的7861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我校此次唯一入选的团队。



入选“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成果案例”



2021级预防医学本科班吴美云同学实习途中挺身而出拯救昏迷老人


三、融合型党建工作特色亮点

学院党委精准把握基层党建工作重点,秉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理念,理清工作思路、剖析难点问题、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工作成效,积极构建学院融合型党建新模式。

(一)深化融合型党建理念学习

学院通过举办讲座、购置专业书籍、提升党务工作者能力等方式,推动融合型党建理念深入人心。借助党委会“第一议题”机制、常态化理论学习机制、支部书记与科室主任例会制度等,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贯穿学院管理全过程,确保党委把好政治、方向、纪律和落实关。

(二)深入基层调研分析难题

学院领导班子以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为共同目标,积极深入科室、支部、课堂、宿舍,调研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分析问题根源,化解矛盾冲突,制定工作方案并严格落实。

(三)完善制度推动学院发展

学院坚持服务师生的管理理念,依据学校政策,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完善制度,明确权责,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学院层面,制定多项工作制度,并完成《医学院规章制度汇编》,涵盖党建、行政、教学、科研等多方面内容。支部层面,完善“三会一课”、党员谈心谈话等制度,保障上级党组织部署有效落实。

(四)选贤任能打造过硬队伍

学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合理组建12个党支部,选拔优秀党员担任支部书记和委员。鼓励支部创新工作,支持创建精品党建项目,推动思政教育融入教学。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并将其纳入年末考核。关心关爱师生,为高层次人才、困难师生提供支持和帮助。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医学院将继续秉持为国育才理念,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组织路线,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以培育为基础、建设为重点、典型为引领,整体推进各项工作。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质量提升为动力,以增强组织力为核心,以党建促业务,推动事业发展,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和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