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喜迎党代会,奋力创一流。自上次党代会以来,校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和历次全会精神,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在铸魂育人中不断激发活力,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凝聚合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全校上下喜迎中国共产党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之际,特推出“喜迎党代会·奋力创一流”主题巡礼,全面展示学校改革发展历程,进一步凝聚力量、鼓舞士气。今天推出《以科技创新之翼,托举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以科技创新之翼 托举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科技创新是驱动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学科建设、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坚强基石。面对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的要求,面对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需求,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带动创新平台建设,以科技创新解读中医药原理,以科技创新研发创新药物,以科技创新服务临床诊疗和产业发展需要,以科技创新服务高层次人才培养,高质量推动科教人才一体化,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搭建平台,创造高质量科研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第一次党代会以来,我校新增国家级平台1个、省部级平台50个、厅局级平台34个,增速显著,已形成“校级-厅局级-省部级-国家级”四级联动体系。现有国家级平台2个、省部级平台75个、厅局级平台48个、校级平台26个。各类平台围绕国家中医药健康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学科、人才、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主导,健全中医药机制研究,深入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2个国家级平台

科技部示范型国际合作基地(科技部,2007)

呼吸疾病中医药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2019)
新增省部级平台50个

系统建设,营造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氛围
第一次党代会以来,我校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研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获评2022年度河南省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共承担科研项目2676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62项;省部级项目632项;厅局级项目1782项,累计承担科研项目计划经费27657万元。
代表性重大项目3项
1、2019年朱明军教授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不同区域人群心脑血管疾病中医健康状态监测、预警与防控模式的示范研究”,资助经费479万元。


2、2023年李建生教授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西医结合关键技术及诊疗方案研究”,资助经费2200万元。


3、2024年李素云教授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慢性气道疾病中西医协同防治技术与方案临床研究”,资助经费3800万元。


荣获省部级科研奖励47项,其中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

中药外用共性技术的创建与应用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019)第一完成人:苗明三 教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期分级中医诊疗方案的建立及作用机制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020)第一完成人:李建生 教授

中医药防治慢性心力衰竭诊疗体系的创建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021)第一完成人:朱明军 教授

艾滋病常见机会性感染中医药防治体系构建及应用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022)第一完成人:徐立然 教授

中药创新应用的理论及关键技术建立与示范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024)第一完成人:苗明三 教授
科研成果,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转移转化新动能
第一次党代会以来,我校着力提升高校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等综合运用能力,发挥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先进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获得河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称号,多次获评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十快高校。
获得国家授权专利430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03项;成功转化项目近200项,转化项目资金达14000余万元,其中新药转化3项、专利转化36项;主编学术专著(译著)共219部;发表学术论文2679篇,被SCI、EI、ISTP等收录933篇。

成果转移转化合同金额

新药转化3项

专利转化36项

通塞颗粒(新药转化,2024)

一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中药复方颗粒(专利转化,2024)
下一步,结合学校“双一流”创建和“科技未来行动十二条”的工作要求,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和全国、全省科技大会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做好工作谋划,凝心聚力、奋发进取,加快推进科研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坚定走“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大团队”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同时加强产学研融合促进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推进科技创新任务的高质量完成。